《回家》是一部由王海兵导演、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两集自然类纪录片。该片讲述了一只名叫“高高”的大熊猫,在野外意外受伤后被抢救回来,在人工圈养环境中生活了近两年,最终被放归山林的故事。
1994年,位于四川省宝兴县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所内,居住着4只被救助于野外的大熊猫:“高高”“遥远”(“硗远”)“永巴”和“山山”。照顾它们饮食起居的是管理所所长杨本清、“奶爸”杨文富以及为大熊猫准备食材的向建华。
每天清晨,PG电子app在4只大熊猫吃饱喝足后,杨文富会先后带着“遥远”和“高高”来到面积约13000平方米的圈养场玩耍。这个宽广的场地,是为它们未来回归山林而准备的。在玩耍的时候,“高高”显得文静而慢热,它喜欢在树荫下或草丛中悠闲地躺着,PG电子app时而啃食身旁的竹叶,时而闻闻这儿,时时闻闻那儿,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。
1994年冬季,该保护区决定次年对“高高”进行放归。“高高”在野外只生活了半年,而在圈养条件下生活了快两年了,它还能适应野外的环境吗?
在野外,大熊猫一般在树洞或者岩洞里休息,并且野生大熊猫会爬到树上以躲避危险,而“高高”自从被救回来后,一直住在保护区的管理所里,它更喜欢趴地上休息。为了让年幼的“高高”学会爬树,杨文富特地为它安排了训练活动。在一个与野外环境相似的半野生圈养场,“高高”开始体验野外的生活。对于“高高”来说,学习爬树并不简单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,“高高”学会了在树上休息。
1995年4月12日,是“高高”回归山林的日子。这天早饭过后,工作人员特地为“高高”称了体重,它的体重已经超过了50千克,身强体壮的“高高”即将走向属于自己的家。青山沟的路不好走,工作人员决定将“高高”从笼子里放出来,用食物引诱它走上山。PG电子app“高高”却迟迟不肯从笼子里出来。好不容易,它出笼了,走了一会儿后,又懒洋洋地躺在地上。工作人员见状,只好耐心地给它继续喂食,并陪它说话。最后,吃饱玩足的“高高”才慢慢地进入山林。纪录片就此结束。据相关报道,“高高”前前后后被放归了3次,每次都自己回来了。
本片记录了“高高”在保护区内与工作人员和小伙伴“遥远”相处的日常点滴故事,还展示了当时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和情况。虽然条件艰苦,工作人员还是竭尽所能,利用一切资源,齐心合力地保障了管理所内大熊猫的健康生活。每隔一天,他们会为每只大熊猫提供两块营养丰富的馍馍(窝窝头)。这种馍馍的主要配料有鱼肝油、豆粉、鸡蛋以及玉米等多种营养品和食材。或许,在现在看来,馍馍的原料易得,且制作方式简单。但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偏远山区,工作人员为大熊猫提供这样营养均衡和丰富的食物,甚至为它们庆祝生日,这种对动物淳朴而简单的爱,让人感受到温暖和感动。
在纪录片中,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进硗碛藏族乡拜访曾经救助过“遥远”的农户,并宣传和科普野生动物保护知识。在与农户的交谈中,工作人员知道了“遥远”被救助时的故事。当地的农户杨明兴与同伴在野外砍柴时,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一只大约3个月大的大熊猫幼崽。当时,这只幼崽看起来非常虚弱,似乎急需它的妈妈的照料。杨明兴猜测,可能这只幼崽的妈妈外出觅食还未归来。于是,他们决定在附近蹲守,等候幼崽的妈妈的归来。然而,等待了许久,他们却一直未见大熊猫妈妈的身影。看着这只无助的幼崽,为了它的安全,他们只好将它抱回家。经过短期的照料后,这只幼崽被送到了杨文富工作的管理所。之后,它被命名为“遥远”。
为了让管理所的大熊猫生活得充实,杨文富还专门为它们制作了简易的丰容设施——秋千。秋千的坐垫是一个正方形木板,木板的4个角连接着挂在屋顶的4条绳子。这里的大熊猫都喜欢秋千,尤其是“遥远”,它特别喜欢坐在秋千上摇来摇去。这个秋千虽然简陋,但体现出大家对大熊猫的关心与热爱。
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。30多年过去了,如今在杨文富的社交媒体账号的介绍,还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:“人生中养的第一只动物是一只雌性大熊猫,朝夕相处10年。”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,透露出他发自内心地对昔日大熊猫伙伴的思念之情。看过这部纪录片的观众,看到这句话时都为这段人与大熊猫长达10年的朝夕相处感慨万千。许多人会反反复复看这部纪录片,只因他们在片中找到了对大熊猫最纯粹、最深沉的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