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人泼水狂欢、齐放孔明灯、跟随傣族民歌《快乐的泼水节》蹦“傣迪”……今年泼水节,云南西双版纳再次火爆“出圈”。活动期间,西双版纳州接待游客222.63万人次,同比增长9.57%。
面对这波“流量”,西双版纳以独特的创新实践给出答案。近年来,西双版纳深挖景观潜力,以“生态+”模式赋能旅居新业态,实现从“卖景观”到“卖生态系统服务”的跨越。从过去的“打卡式旅游”到如今的“沉浸式旅居”,2024年,近70万人来到西双版纳度假旅居,越来越多游客放缓脚步,在热带雨林、传统村落中探寻别样生活。
夜游中科植物园、在野象谷当大象“铲屎官”、于曼远村体验傣寨生活、探秘基诺山热带雨林……如今,西双版纳研学产品备受青睐。当地将众多优势生态资源转化为可体验、可感知、可触摸的文旅场景,“生态+研学”推动旅游模式从传统观光向深度旅居探索转变。
走进西双版纳勐腊县的望天树景区,在东南亚热带雨林标志性树种望天树的参天巨干之上,一条36米高的空中走廊凌空蜿蜒数百米。林冠之下,雨林学校与热带雨林完美融合。
这所于2019年挂牌成立的雨林学校,依托当地自然生物资源优势,以科学教育为主线,开发系列科普研学旅游项目,被游客称为“没有围墙的教室”。在雨林学校实验室里,学生们透过显微镜,PG电子注册专注观察从雨林采集的植物样本。
“望天树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9.6%,保存着中国最完整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,300多种脊椎动物和2000多种植物在此繁衍生息,雨林学校为我们提供了独特视角去发现神奇多样的生物。”雨林学校负责人刘芝龙博士介绍。2024年,雨林学校科考营项目接待超5000名青少年完成研学课程,成为勐腊县重要的研学平台。刘芝龙表示,雨林学校的研学体验通常需要一周,已形成孩子、家长分开研学的新模式。
早上8点刚过,不少游客已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远仙境雨林徒步线路,开启雨林探索之旅。在专业户外向导带领下,游客涉河、观赏动植物,体验脸上彩绘、河谷秋千、射箭等项目,感受热带雨林的独特魅力。
勐远仙境为何吸引众多游客?走进这里便知答案:蜿蜒的雨林步道旁,南腊河水如玉带环绕,溶洞中钟乳石形态各异,雨林与溶洞交织形成独特的“林+洞”生态景观。游客或探秘溶洞,或徒步雨林,体验丰富多样。
据勐远仙境景区总经理艾景飞介绍,近年来,景区立足雨林资源,创新观光模式,从观光型向深度体验型转型升级,开发雨林穿越、溶洞探险、悬崖咖啡、星空营地、傣语课堂、萤火虫夜游等深度体验产品。这使得游客停留时长从原来的一两天延长至一周左右。
在勐远仙境悬崖咖啡项目起点,来自四川成都的秦先生正在穿戴安全装备。随后,他将在教练保护下,沿着近乎垂直的岩壁攀爬几十米,再紧贴崖壁穿过独木板和钢丝绳索,最终在距地面约100米的悬崖木板上,品尝一杯现磨手冲的云南小粒咖啡。
近年来,西双版纳旅居产业空间布局遵循“因地制宜、错位发展”原则,深挖各地特色,进行差异化布局。除勐远仙境外,景洪市曼贺纳的傣族“赶摆”体验成为“流量密码”;勐海县凭借万亩雨林、天然温泉与东南亚建筑风情,营造出浓郁的度假氛围。这些独具特色的文旅体验,持续激发全州旅居新消费。
随着“泼水节”“傣迪”“傣医”等文化IP走红,IP体验成为众多游客选择在西双版纳慢住细品的重要原因。西双版纳坚持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,深挖民族文化基因与生态资源禀赋,构建多元文化IP矩阵,为旅居产业注入强大吸引力。
野象谷以“亚洲象”IP为生态名片,打造全球首个“人象和谐共生”主题旅居目的地,通过亚洲象科研观测、雨林生态科普、人象互动等沉浸式体验,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雨林生命的律动。景洪市以“雨林傣医”IP为康养核心,将傣医药文化“四塔五蕴”健康理念转化为可体验、可感知的旅居产品。此外,西双版纳还培育了“泼水节”“傣迪”“普洱茶”等文化IP,并将傣族章哈、慢轮制陶等209项非遗技艺融入旅居场景。
在景洪市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内,浓郁的草药香扑鼻而来。患者躺在铺满温热傣药的床上,全身被傣药包裹,正接受傣医睡药疗法治疗。
63岁的湖北郭女士因腰腿疼痛,在网上看到傣医药康养视频后,一个月前和老伴来到西双版纳开启旅居生活。经过几次睡药疗法治疗,症状明显缓解。
“傣医睡药疗法可通过药力渗透和汗孔开启,达到通气血、除湿毒、止疼痛的效果,对治疗中老年人常见的风湿、关节疼痛等慢性病症很有帮助。”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副主任谢卓燃介绍,近年来,越来越多像郭女士这样的老年人选择到西双版纳旅居,在享受宜人气候的同时,体验傣医特色康养服务,感受傣医药的独特魅力。
“这里气候宜人、物价合适,傣医疗法对缓解我的关节问题效果显著。”郭女士表示,她已向身边有相似症状的朋友推荐来景洪旅居,还计划延长自己的旅居时间。